文明讲座在各地公共图书馆简直都有,而真实吸收讲座中的常识,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作业日子甚至愿望,带动家园更多人参加阅览的人又有多少呢?
十几年来,从在图书馆听一场场讲座,到走上讲台讲了上百场公益讲座,到收拾笔记并按主题修改成书,再到回乡为孩子们举办吟诵活动……他用举动饯别着读者与图书馆的双向奔赴。
日前,周大彬带着自己的新书《落户图书馆边——“浙图大学”听讲手记》回到家园浙江丽水举办新书首发活动。他说,当年特意将家安在浙江图书馆边上,是因为浙图是他永久不肯结业的“大学”。
周大彬出生在浙江西南山区的庆元县黄田镇双沈村,20世纪90年代从龙泉师范校园结业后,曾在庆元的村庄小学任教,因拿手写作,先后在庆元县、丽水市的报社任职,2011年被调到杭州作业。或许是日子环境和节奏的忽然改动,初到杭州时,他和许多“悬浮”在都市的异乡人相同,遇到了融入城市的窘境。他说自己就像一棵树,从丽水被移栽到杭州,一时刻不知道怎样生根、长枝。直到接触到浙江图书馆,才逐渐找到了融入城市的养料。
每个周末,在浙图讲座活动的第一排,总能找到周大彬的身影,一个水杯、一本笔记本是他听讲的标配。10余年下来,他家里的笔记本现已攒了近20本。周大彬说,经过长时刻听讲,不只拓宽了他的常识面,并且思维能力、考虑方法也得到了提高和改动。
10余年间,周大彬依照浙图主讲教师们的主张,不断调整阅览方向,改善学习方法,从以往的凭爱好读书到偏重重读经典,从曩昔的浅读过渡到有挑选地深读、专读,他坚持每天早读半小时,并编撰阅览笔记,还将其按不同主题修改成书,出书了《老爸,去图书馆》《黄田故事——浙南闽北土风》等书。从2014年开端,他坚持以讲促学,在浙江省内的校园、图书馆等进行了上百场公益讲座,引导更多人走进图书馆、爱上阅览和写作。他说,现在他在“浙图大学”完成了听、说、读、写的学习闭环。
获益于图书馆的阅览推行活动,并遭到许多主讲人的感染,周大彬逐步有了推行阅览的使命感,不只带动逐渐的变多的“亲友团”走进图书馆,还萌生了一个想法:把浙图的讲堂搬到老家的村庄。
在村里,周大彬的家族是一个有着100多口人的大家族。他的一个堂兄看到他的微信朋友圈常常发跟读书有关的内容,就拿出1万元,期望周大彬能以家族的名义建立基金,鼓舞家族里的孩子们多读书。周大彬说:“这位堂兄是做泥水匠的,当他用粗糙的手把钱递给我的时分,我想必定得把这件事办妥。”随后,周大彬找到了在浙图讲座上结识的浙江大学教授林文飞出谋划策。在林文飞的主张和支持下,周大彬最终决议要让全村的孩子都获益。他与在杭办企的几个老乡又筹集了一些资金,自2017年开端,每年暑假都使用自己的一周年假时刻回到双沈村,在村文明礼堂为孩子们举办共读经典活动。
“每次的活动有3个固定环节:发红包、读《论语》、赞誉当年考得好的孩子,外加从杭州约请教师到村里办讲座。”周大彬说,一次活动并不能一会儿就让村里人爱上读书,却能在村里制作一个与读书有关的论题,这种影响是耳濡目染的。
至今,村里的读书活动已坚持办了8年,每个来读书的孩子都能领到100元的红包。红包意在有个好彩头,也蕴含着对孩子们的夸姣祝福。此外,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都会在活动中得到赞誉,周大彬会请来大学教授、阅览推行人为他们颁奖。正是这样温暖、充溢人情味的阅览活动,使村里的孩子们逐渐爱上阅览。
周大彬期望自己能像一个水管,一头连接着“浙图大学”,一头连接着老家村庄,把自己取得的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孩子们。